“兒童游戲是一種最令人驚嘆不已的社會教育。”——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
游戲行為是兒童的本能行為,它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城市中的兒童游戲空間越來越接近千篇一律,缺乏趣味性。兒童得不到理想的游戲環境,這將有礙于兒童的成長發育。
然而,戶外活動對于孩子們的成長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聚焦從兒童視角出發打造戶外游戲場所,通過設計符合孩子天性、滿足孩子各個方面發展需求的戶外游戲空間,激發孩子們的靈感與創造力。
兒童活動場所的特性
孩子總是對新鮮的事物產生好奇,興趣滿滿。在規劃兒童活動場地時,一個最重要的設計原則是用“童眼看世界”,兒童的心理、喜好、活動、認知世界...設計師必須站在兒童的“高度”來設計,這樣才可以設計出真正適合兒童的場地。
1、安全
給兒童做設計最大的困難是在保障其安全性的同時創造或者鼓勵其探索和冒險性。這個度很難把握。
美國的兒童活動場所設計安全規范非常嚴格,較之歐洲、日本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是有些過度保護。中國的設計規范雖然并不嚴格,但是同樣人為的日趨保守。
其實,孩子需要在嘗試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形成對危險的意識從而達到自我規避和自我保護。在所有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安全性的前提下,應盡可能提供這種機會。安全性如果被過度考慮了,可以活動的內容就會無趣,不利于孩子勇于挑戰和探索精神的培養。
2、色彩
在成人的眼里,約定俗成的認為小孩的世界就是應該色彩繽紛的——從他們穿的衣服,所處的環境(幼兒園的墻壁和鋪地,兒童游樂場),畫的畫兒——否則就不夠“兒童”。
這只是成人們一廂情愿的看法——沒有任何理論依據、科學發現曾經證明“色彩繽紛”與兒童藝術方面的成長是充分必要條件。
比如在兒童活動場地中,水磨石或水洗石這種靠近自然界山體、水體的顏色也是一種色彩。有色彩出現的地方不一定是純色,而是靠近自然的顏色;有色彩傾向,但是不突兀于環境。
3、玩法
“給孩子玩什么?”,為人父母的在養育小孩過程中可能經常會問。
“孩子不需要玩具”,換言之,孩子自己會找玩的,不用給他們限定具體的玩法。一般兒童活動場所中雖然有秋千、滑梯等等活動,但是屬于基本玩法,其實還可以有很多變化,這樣孩子是主動的,可以選擇或發明各種玩法而不局限于活動設施——扣土,玩沙,攀爬,玩水,跳;也可以選擇挑戰一些探險類的項目。如果不受家長的催促,場地又有足夠的自由,孩子就會玩很久。
飛友發現,據不完全統計,更具想象力的游戲空間能幫助孩子們創造自己的獨特游戲體驗,有益于孩子們的社交和認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