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開展區角活動的物質媒介,是幼兒建構知識的托,它起到的就是一個橋梁的作用。只有通過它才能達成教育活動的教育目標。
材料是否有趣、可變、可操作,是否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直接影響到幼兒能否主動參與區角活動。下面我們針對幼兒園區角材料的設計進行一番討論。
材料要有層次性
區角材料的投放要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生理特點,最大限度上符合不同幼兒的要求。
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不同,在同一區角中材料的投放中即也呈現其差異。
如:數學區中,要求中班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形、空間方位等概念,并學會比較、分類、排序、測量等簡易方法,所以在材料投放中,教師就要考慮和設計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如“圖形與數字”(根據圖面上的圖形與數字,找出相應數量的圖形擺放在圖面上)、“有序的花”(將花按一定的顏色、大小或形狀等規律插到泡沫板上)等。
而大班幼兒在已掌握簡單數理概念的認知活動外,還應學會簡單的運用,所以在區角中教師投放的材料也隨之有了一定的深度。
其次,同一年齡段中幼兒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對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樣。因此,在同一區角中應提供不同的材料,以便滿足各類幼兒的操作需求。幼兒可根據教師提供的不同材料,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操作。從中,我們還發現由于幼兒能力的差異,同一材料其操作的途徑也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看家本領”。
材料的數量要保證
區角投放的材料不能五花八門、但也不能過于單一,應與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密切結合,同時要有一定的數量保證。這樣就可滿足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能力去選擇和操作。
按班內幼兒在每個活動區中人數計算,確定本班幼兒每個區角中材料投放的數量。比如,小班在創設區角時,設計了圖書角、娃娃家、生活區、建構區,每個區角按4個人的比例進行材料分配。
按照現成的及家長共同收集來的材料,在相應的區角中設置了多套操作活動。如娛樂區有活動3種(投籃、玩沙、釣魚)、建構區有玩具5類、生活區有活動6種(喂食、娃娃家、折疊衣物等)。
材料的動態性
區角的材料除了有一定的數量化外,也不能夠一塵不變,而應隨著幼兒能力的提升及主題的變化,不斷進行更換、添加,使其呈現動態性。
我們在創設區角活動時,有一些是相對靜態式區角,是教師根據幼兒發展目標進行有的放矢。
例如:益智區、數學區等。而有些區角是處于動態的,它的內容經常性地與主題密切聯系,隨著主題活動不斷更換、深入而不斷變化、調整,如:美工區、科學區等。區角中我們可以將主題中一些操作性、探究性為主的內容投放其中,主題活動中收集到的資料、物品、新累積的經驗等也可放入其中,并授予其新的目標和要求。
此外,還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及發展水平隨時調整材料。當幼兒已能輕而易舉地完成某區角里的任務或這這一區角主題長時間的未被理睬,那么教師就應該考慮調整材料了。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持續時間短,老師就要利用新鮮的材料去刺激他們的興趣,使之不產生厭煩、乏味感。
低結構的材料更易操作
高結構的材料規范、精細,目標明確,幼兒在操作中能達到和檢驗自己的操作結果。但是區角活動中注重不是操作程序、結果,而是讓幼兒通過對材料千變萬化的擺弄,嘗試不同的方法和途徑,激起幼兒活動的興趣,而低結構的材料正好符合此要求。
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注意高低材料相結合。在區角投放的材料,既有買來的現成材料,還應有自制的活動材料;既有成品,還應放置半成品。
對幼兒而言,區角活動是自由游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對教師而言,區角的布置也好,材料的投入也罷都應體現一定的教育意圖和教育要求,一系列的創設和投入都是為了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學習探索。